天山南北山东人丨昌吉文博院王长峰:“我在新疆守文物”
日期:2023-07-24

编者按:从山东到新疆,虽有上万里的距离,却抵不住一群在两地奔赴来往的人们,他们是一群平凡的人,是你我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;他们又是不平凡的人,或为生活,或为理想,敢于离开熟悉的家乡,来到新疆这个遥远的地方,成为新新疆人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他们连接起了泰山与天山的情谊,也为架起两地文化交流桥梁作出贡献。他们的故事也许很平淡,却自有动人之处,且看“天山南北山东人”,分享他们平凡又精彩的人生。

  海报新闻记者 程文琪 邹仕晓薇 昌吉报道

  王长峰,1983年出生,山东青岛人,大学毕业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新疆,从此扎根新疆,现就职于昌吉回族自治州文博院。

  “我是在青岛大学读的历史专业,大四的时候,当时学校号召大家报名西部计划前往新疆工作,我们学校十七个同学报名成功,一起来到新疆,一年实习结束后,选择继续留在新疆的加上我还剩下3个同学。”王长峰说,当年大家都刚刚成为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来到新疆,初来乍到难免忐忑不安,很多人不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,“这边肉食牛羊肉比较多,有同学吃不惯羊肉,觉得有膻味,有的住海边吃海鲜习惯了,但新疆没海鲜,就特别馋,虽然我也是海边长大的,但是我还挺适应这边的饮食和气候。”现如今,选择留下来的3名同学虽然身处新疆不同地方,难得的是大家都很珍惜彼此的缘分和友谊,即便都已在当地组建家庭,也依然保持长期密切的联系。

  有人问王长峰,老家青岛环境好又繁荣,为什么要选择去新疆,“一开始报名西部计划,是奔着有工作去的,期满后还可以留下编制,咱们山东人求稳嘛,就想着在哪里工作不是工作,既然新疆有岗位,那就留在新疆。”王长峰的回答既憨厚又直白,“但是我自己后来也没想到,在新疆能够适应得这么好,还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工作方向。”

  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,毕业的时候,王长峰非常想要继续从事历史文博方面的工作,父母曾经保守地表示,希望他能够回老家做一名小学老师,“他们就觉得小学老师稳定、轻松,但我非常想要从事文物方面的工作,继续学习历史知识。”而在新疆昌吉他进入文博院,从事自己一直想要做的事业。

  昌吉文博院二楼的展览厅,王长峰在前面边走边回头向记者介绍展台两侧的文物,“你们看这个银印,是清乾隆时期制作的土尔扈特银印,方形,虎钮,錾刻满、蒙文,翻译过来就是‘忠诚的土尔扈特部英勇之王’,新疆当地特有的样式风格,也是文博中心非常珍贵的文物;还有这座唐朝墩古城的遗址复刻模型……”说起文物的历史,王长峰眼睛发亮,向记者介绍馆内精美的青铜飞兽、珍贵的土尔扈特银印,还有美轮美奂的雕塑壁画。

  “在大学的时候,是在书本学习这些历史知识,来到当地的文博院,才真实的认识和了解新疆历史、各民族发展史、宗教演变史和文明融合史,深刻的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”王长峰说,自己刚刚来到单位的时候,那时候的文博院没有被整合,也不叫这个名字,文物保存工作未完善细致,年轻的他参与了很多历史遗迹的开发和建设保存工作中,“昌吉有一个清代的粮仓遗址,后来被民国军队征用,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,我被安排和当时的老馆长一起,协调各方资源,将这座废弃的老粮仓改造成粮仓博物馆。”王长峰指着一间屋舍墙上的简介板笑着介绍,“里面的内容介绍还是我写的,当时可不少费脑子。”

  前几年疫情还没开始的时候,王长峰和同事们还有机会去参与新疆考古的挖掘工作,虽然在荒漠要待好几个月,条件艰苦,但挖掘出文物的那种成就感,至今让他觉得自豪。“学历史要耐得住寂寞,甚至很多时候要坐冷板凳,它是不赚大钱的。”王长峰很早就意识到他所热爱的行业,并不能带给他巨大的财富,但是他甘之如饴,历史的长河充满各色各样的故事,人们乘船从这条河上探索前进,感叹着古人的聪明才智,也继续传承和续写这部人类史诗。历史充满了魅力,“看到玻璃里这些大小物件了吗,他们曾见证河西走廊的繁荣,见证西域历史文化的变迁发展,凝聚着古人的智慧,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珍贵的结晶。”王长峰说,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我是比较幸运的,有太多普通人在大学毕业之后,为了生活奔波,无法继续从事热爱的行业,我虽然在新疆,但是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历史工作,已经很知足了。”

  2010年,王长峰和同在新疆工作的山东潍坊姑娘董雪组建家庭,并有了可爱的儿子。他们把家安在离文博院不远的小区,敞亮的客厅中,一把摇椅,一座茶台,一柜书香,简单的生活,但处处看出王长峰对生活的热爱,书柜不大,其中包装精美的红楼梦套装最为显眼,如果周末不加班,他最喜欢的休闲事,除了跑步运动外,便是煮上壶茶,一遍遍的品读红楼梦,感受文字的魅力。

  在工作之余,王长峰也喜欢读诗词、写诗词,他最喜欢的是李白的《侠客行》,向往“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”的豪爽与洒脱;赶上春分时,他写“只待旬月暖风过,花开叶散满昌城”,坐飞机出差时,他写“人道山航速唯快,一试果然不欺吾。”无论留在家乡,还是奔赴远方、扎根新疆,这都是自己的选择,他用一颗赤诚之心去热爱生活,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浪与坎坷,王长峰不觉得自己是理想主义者,他只是勇敢的接受自己当年对自己人生方向的选择,一腔热忱又知足常乐。王长峰说,“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又不平凡的个体,希望我们都能够在漫长的人生中找到自己所热爱的方向,并为之努力奋斗,‘虽九死其犹未悔’。”

  随着生活工作的逐渐稳定,王文峰的家人和朋友也从一开始的不支持变为理解。“现在主要是对远在青岛的父母身体的担忧,这是我的最大的乡愁。”毕业多年后,有大学同学联系上他,偶尔聊天时问他一句,如果回到大学毕业的时候,还会不会再次选择在新疆工作,“我就回复他,我说我还是想要去的,在这里,我找到热爱的工作方向,遇到了我的爱人和孩子,我没有后悔过。”王长峰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