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喀什第二中学的校园里,一群来自山东的援疆教师正以奉献为笔、学识为墨,在边疆教育的画卷上勾勒出温暖的底色。年过半百的姜莉老师,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—— 她是班级管理的 “领航人”,是学科教学的 “燃灯者”,更是用爱与责任在三尺讲台书写援疆情怀的教育践行者。
细节里的育人智慧
作为高二泰山班班主任,面对全新的教育环境与多民族学生,姜莉老师用 “精准记忆” 叩开了师生心灵的桥梁。仅一周时间,她便将全班学生的名字烂熟于心,尤其对维吾尔族学生复杂的姓名做到 “零差错” 精准称呼。这份用心让学生们惊叹:“姜老师连我们名字的每个音节都记得清楚!” 一次考试后,学生玛尔孜亚因成绩波动陷入低落,姜莉老师通过课堂观察与学情沟通,迅速察觉变化。她不仅自费购买零食为孩子缓解压力,更连续多日在办公室准备晚餐、一对一补课。“妈妈般的温暖” 渐渐融化了学生的焦虑,当玛尔孜亚重新绽放笑容时,全班同学也在这些充满温度的细节中,亲切地称她为 “姜妈妈”。从记住名字到捕捉情绪,从日常关怀到个性化引导,姜莉老师的班级管理始终浸润着 “以生为本” 的智慧。
陪伴是最长情的守护
“陪伴是最好的教育。” 姜莉老师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分量。晨光熹微中,她的身影早已出现在教室门口;暮色四合时,教室后门的座椅上仍有她专注的目光。喀什二中的老师们常说:“高二 14 班的学生有福气,班主任每天都‘蹲’在教室里。” 从早读到晚自习,她以 “沉浸式守护” 成为班级最生动的榜样。在她的影响下,学生们自发提前到校,学习氛围日益浓厚。没有生硬的说教,只有默默的陪伴,这种 “润物细无声” 的教育,让自律与奋进在耳濡目染中扎根学生心底。
三尺讲台的匠心耕耘
作为数学教师,面对班级基础薄弱的现状,姜莉老师以匠心雕琢每一堂课:黑板上,她的板书工整如 “印刷体”,推导步骤清晰详实;课间时,她总 “蹲” 在教室角落,随时为围拢的学生答疑解惑。针对学生知识漏洞,她推行 “个性化错题本” 制度——每位学生的纠错本上,不仅记录着错题,更标注着错误类型与思维盲区。这种 “精准滴灌” 式的辅导很快见效:学期末,班级数学成绩从年级中游跃居第一,学生们眼中的畏难情绪转化为自信光芒。今年 “三八妇女节”,“巾帼建功英雄” 的称号,正是对她深耕讲台的最好褒奖。
从渤海之滨到昆仑脚下,姜莉老师用日复一日的坚守,诠释着援疆教师的初心:是记住每个学生名字的细腻,是教室后门默默陪伴的身影,是错题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,更是把边疆教育当作毕生事业的热忱。每位援疆教师都是一面旗帜, 姜莉老师以行动让这面旗帜在边疆教育的沃土飘扬,让齐鲁之光照亮天山学子的追梦之路。